close

前些日子收到朋友轉寄來的Email,標題是上班族新生活運動Gap Year(遠見雜誌244期內容),一看到這標題,馬上吸引了我。平常朋友寄的mail我大概都要等到回家之後有空才會翻來看看。沒想到這標題竟然讓我像是看到了什麼似的,馬上把信件打開來看。

常言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我想這句老話應該每個人不管是在人生的何種階段中都會聽到有人在談論。

的確,

農耕地需要休耕,讓土地裡的養分復原,這樣收成才會好。

一天時間只有24小時,標準的分配時間,工作、睡眠、休息各1/3。當然有人的比例或許不是這樣,但他總是要睡眠休息的。

而人常常很怪,每天的休息不會忘記,但是長時間的工作,卻常常忘記替自己花些時間補充養分。

日子久了,可能什麼事情都變成乏味了,工作無趣、生活乏味、失去動力等等。

最近,公司內部變動很大,讓在這個環境已經呆三年的我,頓時失去了某些曾經有過的憧憬、衝動。

想想三年前的自己,對這裡的一切充滿著許多熱情,如今,熱情不在,但又因為服役的關係必須綁約四年。

沒辦法讓自己停下腳步,好好的思索未來...剩下的一年時光,我想也是忙碌的吧...

期許期滿四年後的我,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想想未來,做些想做的事情...




摘錄至遠見雜誌244期

Gap Year,西方早重視

過去,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

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要落後更多……

  沒有休耕,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務農20餘

年,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休耕一年後,再復耕,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

年的一倍」。

事實上,台灣最近興起的「休耕」浪潮,在北歐,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

北歐學生必修課〉休息1年看世界

  「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有一年的休息年,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思考自

己的方向,或是出去看看世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讓學生休息一

年,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這空檔的一年,英文名稱就叫做:Gap  Year。「Gap就是一條溝。大學畢業找不到方

向,可以是一條溝;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

為,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都常常會出現一條

「溝」。

  過去,「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也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

人。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看到『溝』就跳進去思索,直到清楚明白,才跳出

來,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常常跑錯人生方向,又

不敢回頭或修正,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最後甚至落得一個「事倍功半」的人

生。

美國教授停看聽〉重讀大一瞭解學生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納珊(Rebekah  Nathan),教了15年書後,卻發覺自己愈來愈

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

    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  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要藉由再次成

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而在那一年中,納珊教授也體驗

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

   她的著作《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中,納珊教授談及,她過

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然而,她卻發現

近幾年來的學生,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

    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納珊教授才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

愈多,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當面請教教授,而是把網路當

成了教授,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

    事實上,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在2005年發布

的報告,英國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成年人,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展開

「Gap  Year」。

圓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隨著世

界愈來愈平,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

  暢銷書《C型人生》指出,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過去從一而終,像一條

單直線邁向衰老、死亡的人生概念,已經受到挑戰。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

變成圓的,」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工作到老,然後等著

退休的直線人生;但現在的潮流是,學習、工作、休息、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平均年齡76,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

  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讓退休的概念也

跟著退休了。

    100年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今天已經逼近80歲;而台灣人口平均壽

命也已延長到76歲。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100歲。

    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在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明

白點出,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甚至更久。

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以美國為例,愈

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1995年起上升了22%,代表

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工作、學習、再回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晚年。」

全球企業競爭激烈,人們尋求紓壓

  全球化的競爭激烈,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讓愈來愈多工

作者必須超時工作、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拚命後想

去休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51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言會祕書長職位

後,狠狠地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以調整身心為首要——就是要恢復健康。

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去年,父親去世;八個月前,身體出現狀況,身心困頓,妻

子要求分手,以離婚收場。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終於讓他身心安

頓。只要人在台北,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出社會後,我的工作就沒斷

過,」太過重視成就,讓他疏忽家人。

   「實在太累了,要給自己放個假,」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

幾座郊山爬山。

職場要求第二專長,工作者回流學校

  但是休耕養傷,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相反地,是痛定思痛。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偶爾休

耕也很不錯。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五

年前在交通部任內,與當時部長葉菊花蘭不合,一怒辭職。整整兩年,他什麼事也不

做,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

    「只要沈得住氣,別人會看到你,會再給你機會;現代人步調太快,慢一點其

實是好事,」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氣定神閒。

    漫漫職場,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第三專

長,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年28歲的廖胤翔,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利用

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

作,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休耕中的廖胤翔,學了日文、嘻哈舞

蹈。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廖胤翔笑著說,重回職場後,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

伍、天天加班,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



[延伸閱讀]

25歲時休耕找方向 台大法律系吳懿婷在阿根廷,發現做農夫的決心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休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cshu 的頭像
    pcshu

    pcshu@城市角落

    pc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